描述: 看不见的风景
图片:
——读汪法频的《看不见的风景》 xJd9:3Hx5
动荡的车厢、嘈杂的人声和浑浊的气息逐渐在我的身边屏去,我完全沉浸在书里了。这是我近年来第一次在出差的旅途中完成了一气呵成式的阅读。激情、向善de写作流淌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建筑杂志社主编汪法频的报告文学集《看不见的风景》里。 \va3MK
无论是高层访谈,还是工地采写,都不掺杂丝毫的掩饰,让真实的刻画,自然而然的走进读者的视线,让视线内的风景,存留于读者的心间,自有评断,这是汪法频写作的风格。 i|/<
Tqz
读他笔下洋洋洒洒几万字的《青岛模式》,能深谙其道。 [H.s~\~
“在中国黄海之滨这块年轻的岛地,许多领导人没有完成的心愿,他们完成了!众多建筑管理者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他们作到了!游走在城市中的建筑民工想圆而未圆的梦,他们给圆了!他们,虽然只是一群共和国的普通公务员,一群平凡的建筑业管理者,却以最独特、最睿智、最深情的创举推进了建筑民工向真正产业工人的嬗变,创造了中国建筑管理史上的奇迹!”2006年8月,来自青岛市建筑工程管理局推行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的报告席卷中国建筑业,一个“青岛模式”为充满竞争的建筑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W_N]5 $
“工人、工地、工程,是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主对象,也是建筑管理的核心问题。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就能从根本上最终解决好建筑民工问题。‘三工’问题——在青岛,我第一次从傅明先那里听到这个概念。我猜想,这一定是受了‘三农’问题的启发得出的结果。傅明先承认了。他在难得挤出来的一点时间里接受我的采访。这位上任不到两年的青岛市建管局局长,年轻,充满活力。他是怎样发现、总结出‘三工’问题的,我并没有细问。在对其他人的采访中,我听到有关‘三工’问题的故事,我得知,傅明先正是由此抓出了他的‘青岛模式’。” >Pf
E]IU
“贵州籍民工胡师傅从一楼爬到三楼时,眼就有些花了。他是被临时派往工地加班的。上工地前,他正在喝酒。因为是晚餐,所以他特地买了两包盐花生、一袋卤豆腐、一瓶老白干,约了同伴对饮。接到加班通知时,胡师傅正好喝完最后一杯酒……胡师傅是电焊工,十余年磨练了一身好技艺,常常加班,比一般人多挣不少加班费。此刻,他更是兴奋,不知不觉哼起了小调……有人听见塌墙一般的响声,急忙赶过来。胡师傅躺在底楼的黑洞里,再没有站起来……” <bi*(t6w
单纯的描述是一名写作者的基本工夫,要赋予文章“站起来”的脊梁,只能是其思想性。汪法频通过大量的分析,做到了这一点,更使得作者的文字下的人物鲜活生动起来。 Myk&?3RJ
“安全、质量,是工程问题的两大命脉。抓安全、质量的文件、规定很多很多。想长远的,舍得投入,抓得牢实;顾眼前的,能省则省,得过且过。于是,建筑工地,无论怎样抓,安全、质量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引自《青岛建设工作调研报告集》。” ,E;"[
“制定标准思考最多的是,政府应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体现行业服务,真正为企业、为民工维权。”——制定《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试行)》的编制组组长王元斌如是说,十几万字的标准他们四易其稿,“再次汇总之后,王元斌让时任质量安全处处长的孙维珉带领相关人员,带着稿子,走出了封闭已久的新东大酒店。他们走进企业,让施工管理者,也就是将来‘标准’的主要执行者,提意见。他们来到工人中间,详细说明‘标准’,阐释意义,请他们谈看法。他们请进专家和大学教授,连续几天召开专题座谈会,予以进一步论证…… 6;hLv%;M
“2005年1月27日,在离春节只有12天的时候,第五此大统稿开始……这群不直疲倦的探索者,把最后争论的焦点聚在了‘标准’里的一些程度副词上。” K"sV2B5/
“‘4.9.1施工人员必须统一着装,并佩带胸卡’一条中‘必须’一词要求不妥,改为‘应’合适。’有人说。 ^C`YLg`*{6
“还是‘必须’好,否则就没法体现工人和施工现场的精神与风貌。”有人反对。 h@b5j~;
“‘必须’和‘应’要求的程度不同,在统一着装问题上,还是提原则性要求好。”有人同意。 mSuyzxO
“那就改为‘应’。”王远斌最后下结论。 2H< |